2013/12/27

重拾聖誕的真諦 - 《狄更斯的快樂聖誕》音樂劇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聖誕名著《Christmas Carol》(港譯:聖誕述異),在1843年出版時,引起極大迴響,至今依然是膾炙人口的聖誕故事之一。

由香港劇團Theatre Noir製作的《狄更斯的快樂聖誕》 音樂劇(A Charles Dickens Christmas Musical),便趁著聖誕節,假座元朗劇院上演,是今年聖誕節的應景之作。劇情講述查理士.狄更斯答應了出版商編寫聖誕故事,可是到了交稿限期,他依然寫不出感人肺腑的聖誕故事。後來,他取材於自己悲慘童年經歷,他將父母因債入獄、遭女友嫌棄等往事,一一寫進故事內,可是,整個故事依然沒有任何聖誕氣氛。這時候,奇妙事發生了,故事內的前女友,竟然現身出現,還引導狄更斯回視自己的過去,重新發現聖誕節的意義與真諦,最後寫成了聖誕故事。


雖然《狄更斯的快樂聖誕》沒有說明狄更斯創作了甚麼聖誕故事,但我們都知道,是指流傳百世的經典《聖誕述異》。這個音樂劇,就是借狄更斯的《聖誕述異》創作過程而改篇,帶出聖誕節的真正意義,就是傳揚關愛與快樂。

橋段雖然老土,但小說人物跳出紙張的一幕其實可以改篇得好玩,不一定要搞笑才成功,可惜捉到鹿不識脫角,這一幕戲未能好好加以發展。小說女子點醒狄更斯,解開了他的心結,令他深深明白父親對他的愛護,重拾聖誕節的真諦,這一幕轉折得相當薄弱,未能達到感動人心的效果,甚為可惜。

岑偉宗的劇本,有不少地方改編自狄更斯的成長背景,例如父母親因債務問題而入獄,後來又因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好轉,這都是狄更斯真實經歷。當時的英國是維多利亞女皇的國盛時期,亦正值工業革命,社會卻貧富懸殊,到處都出現不公義現象。那時候的狄更斯,飽受屈辱艱苦,看盡人情冷暖,因此,他的作品對當時社會作出了轍底的批判與控訴,為基層小人物發聲,懲惡揚善。

《狄更斯的快樂聖誕》的演員眾多,唱與演均出色,只是男主角朱栢謙飾演狄更斯未見突出,其他演員都是一人分飾多角,難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舞台設計頗見心思,將舊倫敦街外與室內的佈景放置在旋轉舞台,在每一幕之間靈活更替。演員服裝與造型也符合英國十九世紀的特色,無論伸士、淑女、上層、小販、平民都恰如其分。

整體而言,《狄更斯的快樂聖誕》不會沉悶,但未覺精彩,亦難有感動。不過,這齣音樂劇卻好看過Theatre Noir上一齣《聰鳴蜜語》。

2013/11/12

天外求生歷險記 - 《引力邊緣》

太空往往給人類帶來很多美好幻想與憧憬,富人更不惜一擲千金參加太空旅行,為的就是一睹宇宙的神秘。中國太空人的升空創舉,也給中國人感到自豪,燃發青年人升空夢的熱火。然而,浩瀚的宇宙,撇除外星生物的虛構假設,是否真的如斯美麗?人類在無重狀態下是否會感到自由?《引力邊緣》的故事,不止破壞了人類對宇宙的浪漫想像,也反思自己在孤立無援之下,如何在逆境堅持生存下去。


《引力邊緣》(Gravity)可以說《少年Pi奇幻飄流》的太空版,環境的惡劣程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劇情不複雜,講述美國太空穿梭機「探索者號」在太空執行任務期間,俄羅斯發射導彈擊毀自己的人造衛星,爆炸後的碎片衝向穿梭機,釀成災難。僥倖生還的Stone博士(Sandra Bullock飾演)及Kowalski隊長(George Clooney飾演),與候斯頓航天中心失去聯繫,他們決定利用攜帶的推進器前往附近的國際太空站。抵達後,兩人在無重狀態下發生碰撞,被飄出外太空,幸Stone腳部被太空站繩索纏住,Kowalski的推進器的燃料已用光,他明白到,若兩人在一起,勢必再被飄出,他毅然脫掉繩索,寧可犧牲自己,也要讓Stone能進入太空站。她十分傷心,難過地望著Kowalski遠去,她明白對方捨身成仁,救了自己。Stone收拾心情,進入太空站,卻發生火警意外。她立即啓動太空船逃離,打算前往前方的中國天宮太空站,卻再遇上厄運,太空船沒有燃料。進退不得之下,Stone打算釋放二氧化碳自盡,卻在迷糊中想起Kowalski的教導,決定啓動降落程序,以此推進太空船前往天宮。這時候,天宮又被太空碎片撞擊偏離航道,Stone趕快打開艙門,以滅火筒作推進器,進入天宮。剛好天宮已進入大氣層,Stone啟動回航程序,最終降落在地球一處渺無人煙的湖泊中。

太空電影一向離不開天馬行空與異形侵略,《引力邊緣》雖然也是太空科幻,卻難得地著重實感,在太空競賽的今天,《引力邊緣》的情節相信距離不遠。人類上太空,的確是人類及科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創舉,但人類對宇宙所知有限,只能逐少逐少發掘所未知的領域。人類若沒有科技幫助,身在浩瀚又神秘的宇宙,肯定是死路一條,女主角Stone博士的遭遇便道出了人類就算有上天的本事,生命卻脆弱渺少,往往在彈指之間,隨時消失。當太空穿梭機遭擊毀、國際太空站沒有燃料,這時候,Stone完全感到無助,徬徨地在太空飄浮,以為有一線生機,瞬間便感到絕望,那種大起大落的情緒起伏,正是我們人生常見的起跌,有順境,也有逆境。Stone不是智勇雙全的女英雄,然而卻能臨危不亂,在絕境之中,冷靜地環視身邊環境,作出下一步的決定,憑著強烈的求生意志,最終都能順利回家。我們的人生,常會面對如此嚴峻的逆境,往往需要清晰的頭腦與智慧,才曉得如何去作出下一個決定,最終達到克服困難的目的。

太空已變成軍事競賽、國家較量的「戰場」,地球四周也越來越多人造衛星,除了民用功能之外,更多是監控用途,因此當這些機器失效後,擁有國不會升空收回,反而發射火箭擊毀,以防別國刺探技術。《引力邊緣》所描繪的災難,正是俄羅斯發射火箭擊毀自己的衛星所引致。這些太空垃圾全是人類所造成的惡果,不難想像,未來的天空危機四伏,在外星人與彗星隕石還未對地球造成威脅的時候,地球人已將自己家園四周弄得烏煙瘴氣,我們人類真要自我反省,追上科技發展的同時,是否對環境造成傷害。

美國、俄羅斯、中國這三個當今世界大國,在《引力邊緣》中有很隱晦的政治意味,太空穿梭機的慘劇由俄羅斯發射導彈擊毀自家衛星所產生的碎片衝擊所導致,生還者Stone向國際太空站求救不成功,最終都要靠中國太空站才能返回地球。這好像在說,俄羅斯引發了事件,牽動了美國,向聯合國(國際太空站)求救不成,最終要靠中國協助(美債?),頗有諷刺性的自嘲意味。

《引力邊緣》的劇情,是否不合情理,大可不必深究,以整體故事發展鋪排,其實達到了緊張逼人的驚險感覺。電影的特技效果更是一流,開首一段長鏡頭,以及Sandra Bullock被衛星碎片的衝力,推出外太空,不由自主地旋轉的一段長鏡頭,我們明知是假,明知是特技,但卻找不出破綻,荷李活的電影特技已是登峰造極。導演Alfonso Cuarón在電影處理上,沒有任何花巧,有實感很強的驚險張力,一波接一波,與官能刺激完全不同。某些場面亦顯見導演的心思,Sandra Bullock進入國際太空站後,脫掉太空衣,在無氧狀態下,擺出了仿似母親肚裡嬰兒的姿勢,跟著伸展起來,展現美好身段,呈現重生的感覺。

Sandra Bullock主演的電影大多是傻大姐,但她在《引力邊緣》的演出令我對她另眼相看。她對太空科研工作的堅持,到發生意外的惶恐,對George Clooney捨身成仁的傷感,發現國際太空站沒有燃料的無奈,對自盡的坦然釋放,回航時的勇氣表現,都使Sandra Bullock的演技有出色的表現。George Clooney雖然佔戲很少,又是配角,但在整個故事卻是十分重要,他的演出亦十分淡定自然。

毫無疑問,《引力邊緣》是出色的電影,但更重要的是,太空垃圾的問題值得大家關注,若國家毫不節制人造衛生的發射,有朝一天,太空危機四伏,由天上掉下來的廢物也會增多,到時候,真的是「天降橫禍」。

2013/11/03

香港真的處於悲慘境況嗎? - 《東宮西宮10悲慘世界香港》

回歸後,香港政治風起雲湧,尤其是爭取全民普選更荊棘滿途,到今時今日還只是起步點,未完全看到清晰路線圖,政治喜劇《東宮西宮10悲慘世界香港》便以「普選」為主題,道出了香港複雜難辨的政治現實。


《東宮西宮10悲慘世界香港》沒有劇情,由十多幕短劇綜合而成。說是短劇,又不算短劇,反而似《歡樂今宵》的胡鬧搞笑,又大唱改了歌詞的金曲,藉以諷刺時弊,當中不乏抵死笑料,然而笑聲過後,觀眾開心過後,香港始終未有普選,依然前路茫茫,未免感到唏噓。

胡恩威導演及編劇、進念‧二十面體製作的《東宮西宮》系列,誕生剛好十年,過去《東宮西宮》都「食住」當年炒得熱辣的政治話題,大開玩笑。今次《東宮西宮10悲慘世界香港》便拿普選與佔中的熱門議題來大做文章,抵死惹笑,好不過癮。其中有兩幕短劇最值得注意,第一個是「六重奏」,分析《東宮西宮》誕生的十年之間,香港民生與政治的變遷。我們發現,人均收入增幅並不顯著,樓宇呎價卻火速飈升,而電視劇集口味竟然未曾改變!(十年前收視第一是《衝上雲霄》,十年後依然是《衝上雲霄》)

第二個短劇是「蘇師傅」與「麥師傅」拆解政府總部的風水格局,他們的妙論十分抵死。其他的短劇都是翻唱金曲為主,改編得最多是陳百強初出道那時期的歌曲,重新填詞來諷刺時弊。

今輯《東宮西宮》主題為「悲慘世界香港」,究竟香港有幾悲慘?縱觀全劇,其實我看不出香港現在究竟有幾悲慘,雖然沒有全民普選的香港,不公義的事情顯然增多,各方面的社會怨氣亦不斷積累,但香港似乎還未咁悲慘喎。《東宮西宮10悲慘世界香港》不斷重複「做隻貓,做隻狗」,暗示香港人是貓狗不如,未免誇張了點。

無論香港是否真的「悲慘」,我覺得香港還未完全絕望,都是那句話,我們不要輕言放棄,要繼續爭取「雙普選」。

2013/10/19

《聰鳴蜜語》宣揚聾健共融

健聽人士如何放下成見,與聽障人士與共融起來,一直以來都是不易改善的深層次問題。音樂劇《聰鳴蜜語》並無提出很深入的改善方法,但作為給普通市民看的音樂劇,卻能帶出了聽障人士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困難與歧視,有助市民了解多些。


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與Theatre Noir聯合製作的《聰鳴蜜語》(Love in Silence),繼2012年9月演出大獲好評後,再次於2013年10月上演,座無虛席,全場掌聲不斷。今次重演《聰鳴蜜語》的劇情與首演不同,人物與故事也重新創作。劇情講述文聰有一個聽障妹妹而不開心,他不懂如何跟她相處,感到這個世界「不正常」,因而選擇離家出走逃避。在郊外,星夜燦爛,他讚嘆之際,竟吸引到一班不發聲的精靈,文聰很害怕,原來他無意中進入了「無聲之城」。此時精靈公主出現,送他三道門,幫他實現三個願望。文聰在這三道門的背後,遇到三個聽障人士:一個渴望組織家庭但被質疑照顧BB能力的爸爸;一個努力工作卻遭受歧視的工廠青年;一個渴望結識朋友但不知怎樣開始的少女。這三個聽障人士因為聽覺缺陷,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與困難,亦飽受歧視,文聰有見及此,使用精靈公主給他的三個願望,助他們解決困難。不過,幫過人後的文聰,依然感到不高興,原來他的親妹因發燒而導致聽障,作為哥哥的文聰接受不了事實,才會感到這個世界「不正常」。

《聰鳴蜜語》將聽障人士日常在生活、工作、學習、社交上所遇到的困難,透過話劇形式,淺白地告訴觀眾,在投入話劇歡樂之同時,亦有助了解聽障人士需要的是甚麼,如何幫助他們。「聾健共融」是社會大趨勢,也是《聰鳴蜜語》的中心思想。關於聽障人士的種種,要全部濃縮在僅得75分鐘的音樂劇裡是很困難的,《聰鳴蜜語》的聰明之處,就是避免流於說教,在載歌載舞的包裝下,觀眾更易接受,至少不會因過分「hard sell」而產生負面反應。

《聰鳴蜜語》的劇情其實很老土,透過三道願望門(也即三個不同故事)的串連,來支撐整齣戲劇,這個故事結構在影視上屢見不鮮,美國暢銷書《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便是這類故事。《聰鳴蜜語》雖然有豐富歌舞,又有手語歌表演,演員們也很落力演出,然而三道願望門的故事卻略嫌沉悶,氣氛平平,反而結尾廖啟智客串出場的一幕是全劇感動位。這一幕講述文聰回家,聽到父母安慰聽障女兒,得悉妹妹原來很想親近哥哥,但文聰卻接受不了妹妹聽障的現實,還因此疏遠她。經過三道願望門的經歷後,文聰省悟,深感後悔,重新接納妹妹。羅鈞滿、廖啓智、吳麗英、程冬瑤這一家人,有可喜的演出,沒有演戲的感覺,流露出平常人家的溫馨。

毫無疑問,《聰鳴蜜語》是誠意之作,參演的演員並不是專業演員,他們全是健聽與聽障義工,部分還是第一次參與。他們經過近五個月的密集排練,即使在台上表現有些生硬,但他們卻完全克服了自己,勇敢地踏上舞台,牢記台詞與走位,隨著音樂起舞,手起手落演繹手語歌,這才是令人動容的表演,他們的努力完全沒有白廢的。

2013/09/28

為理想去到盡 - 《狂舞派》

若非電影贏盡口碑,我未必入場看《狂舞派》,電影果然名不虛傳,難得地拍出了港產片近年少見的青春,同時充滿了鼓舞與活力,值得捧場。

一向覺得港產片的青春比較造作,往往要靠有知名度的年青偶像派歌手或演員擔綱演出,有時候他們已近30歲,但卻要扮少年十五二十時,難免超齡了,而且,港產青春片題材狹窄,不是古惑仔,便是低俗劇。反而,台灣的青春片勝在親切,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全片主角都很青春,除了陳妍希超齡,幸好她當時知名度不高,樣貌清純年輕,完全沒有造作之感,難怪《那》片深受香港觀眾歡迎,成為香港最賣座的華語片,對香港製片人來說,無疑打了一巴,大不是味兒。


《狂舞派》(The Way We Dance)講述女主角阿花(顏卓靈飾演)擁有街舞Hip Hop的天份,獲大學取錄後,便加入跳舞隊BombA,她在一次校園表演憑著出色的舞蹈使她贏得「超新星」的美譽,更吸引了三個男人的注意,分別是BombA靚仔隊長Dave(楊樂文飾)、太極學會會長柒良(蔡瀚億飾)、Rooftoppers隊長Stormy(Tommy Guns飾)。為了準備舞林大會,BombA研究新舞招,阿花示範了仿似蟹步的新舞式,惹來情敵Rebecca(范穎兒飾)與隊友嘲笑,憤而離隊。太極柒良邀請她加入太極學會,阿花本對這個扮相騎呢的會長毫無好感,但相處之後便發現他樂於助人,深得長者街坊歡迎,因此漸漸愛上他,也獲他傳授太極拳,從中獲得啟發,將拳招融入Hip Hop內,成為新舞招。BombA面臨解散,Dave勸服阿花歸隊,阿良呷醋,意外弄傷阿花右腳。阿花為自己不能跳舞而意志深沉,這時候,Stormy現身,問她「So 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dance ?」,阿花省悟,決定重新振作,在舞林比賽迎戰勁敵Rooftoppers。

《狂舞派》故事本身比較公式化,荷李活早已有大量這類跳舞題材,拍得濫了,反而港產電影鮮見同類題材,而且香港觀眾往往媚外(包括我在內),因此《狂舞派》初初上映缺乏支持。但是,導演兼編劇黃修平誠意可嘉,確實拍出了港產片近年難得一見的青春活力,全片散發出久違了的澎湃熱情,感染著觀眾熱血沸騰,細胞也因強勁節拍而舞動起來。於是,口碑廣傳,票房已證明了《狂舞派》的成功。

年青人有本錢去追求夢想,只要肯努力過,付出過,無論成功與失敗,也對得起自己。近年有不少電影都以追夢為題,美國片有《勝利人生》,台灣片有《逆光飛翔》,這兩齣電影與《狂舞派》都有不少共通之處,跌倒了也要懂得站起來,這才是最重要,電影之所以令人感動,就是有此激勵人心的正面作用。阿花斷了腳,以為跳舞事業從此斷送,Stormy一句「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的說話,不但有驚醒阿花的鼓勵作用,也在觀眾頭上敲了一下,我們不妨反思自己在追求人生目標上,去到幾盡?這個電影金句,已不斷在我的耳際迥響。

飾演Stormy的Tommy Guns,本身真是傷殘人士,失去右腿,但殘而不廢,他鼓勵阿花的時候,不惜當面脫掉義肢,那場戲真的很震撼。沒有了一腿,依然可以靈活跳舞;我們失去了聽覺,根本無資格自怨自艾,之所以覺得人生失敗,是因為我們還未去盡。殘而不廢,Stormy給大家作出了很好的示範,對受到挫折的朋友,是一個絕佳的勉勵。

街舞與太極,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運動,一個超快,一個超慢,一個新潮,一個傳統,黃修平將兩者融合,不倫不類,不及周星馳將少林功夫與足球兩種運動結合得豐富好玩。話雖如此,將太極融入街舞運動,無疑是大膽嘗試,創意又有趣,而且黃修平將電影處理得動感十足,充滿武俠化,Rooftoppers成員在工廠天台走廊穿梭翻騰,便十分凌厲,也很好看。

演員方面,顏卓靈及蔡翰億比較突出,演技自然,惹人好感。楊樂文與范穎兒則稍遜,但都有型漂亮。Tommy Guns很冷酷,又中又英的對白,使他更添神秘感。助陣的演員不少,最突出是黃貫中,今次放下了Rock友形象,扮演精通太極拳的懲教人員,一新耳目。比較意外是葉蘊儀的客串,當年是美少女,如今卻是肥師奶,女主角的媽媽,變化真大。

《狂舞派》是誠意之作,活現了永不言敗的香港精神,導演為了這齣電影,完全去到好盡,拍出了難得一見的青春活力,起碼讓我們知道,香港電影不是只有低俗、臥底、警匪、功夫等片種。

2013/09/15

中大50周年校慶紀念作 -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校慶話劇《教授》,難得地不落俗套,強調大學生應有多方面思考,同時也關注大學教育產業化的問題,讓觀眾對本港教育制度有一個很好的反思。


《教授》(The Professor)講述Lucretia在高級程度會考失分,未能入讀心儀的BBA,改而求其次選修哲學。為了爭取高分GPA,約見教授追究論文功課只得B+的原因。在大學裡,Lucretia認識了法律系二年級的Jeremy,他帶她參觀教授的思辯教室,看見辯論隊員雄辯滔滔,正反雙方的思辨方式,令她獲得啓發。有一天,Jeremy涉嫌參與社運被捕,Jeremy母親與教授雖是兩姊弟,但卻在Jeremy惹上官非一事產生嚴重分歧,母親認為Jeremy應該指證同伴脫身,但教授則認為不應違背公義,令Jeremy陷於兩難,也使教授一向致力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法備受質疑。

陳焯威導演、莊梅岩編劇的《教授》,中大色彩十分濃厚,皆因這兩位幕後都是中大人,連舞台設計與人物角色,都滲透出濃厚的中大味道。作為50周年校慶的紀念作,《教授》沒有老套地重溫錢穆、牟宗三與唐君毅當代儒者創校的辛酸往事,亦沒有像電影《玻璃之城》般講述港大火紅年代,反而借近年學運社運屢遭警方打擊與拘捕的社會議題,帶出兩個不同的思辨方式,形成兩個對壘陣營,一方要維護社會公義,另一方則傾向建制秩序,導致兩方觀點產生矛盾與衝突,劇中教授與Jeremy媽媽就是衝突兩方的代表人物。

《教授》另一特色是借大學辯論來調刺當今大學教育制度的弊端,大學原本是培育學生有獨立思考的好地方,可是近年來大學教育產業化,每個莘莘學子爭相選報熱門科目,為的是有利於將來就業,就像Lucretia選擇BBA的目的,因此,大學已漸漸變質成為職業訓練場。今年,大學還多了一個憂慮,就是大學中學化,大學生還有無獨立批判性思考的心理質素,頓成疑問。

《教授》以大學教育作主題是近年少見,更難得的這是香港原創話劇,莊梅岩不愧是出色的編劇,將多幕大學戲處理得毫不沉悶,教育制度與批判思考本來深奧難明,但經過編劇精簡之後,變得淺白易懂,趣味盎然。大學辯論隊辯論專上教育制度的一場戲很精彩,正反兩方各自提出論點反辯,編劇借此機會對當今教育制度的窘境作出反諷與控訴,讓觀眾了解,辯論戲劇化好看過時事辯論,起碼不會那麼乏味。

演員方面,四位主角演技出色,台柱潘燦良不用多說,教授一角似為他度身訂造,他的出現是全劇一大亮點。飾演Lucretia與Jeremy的兩位新人郭靜雯、歐陽駿入行日子尚短,但毫不怯場,惹人好感。至於陳煦莉,將惡媽媽演得入木三分,只是她年紀並不老,扮媽媽其實未夠「資格」,若由羅冠蘭飾演會更好。

公民抗命是香港近年燙手山芋,人人都在討論社會核心價值,這需要有獨立的批判性思考,來維護社會公義,否則,我們的城市會慢慢變成「應聲蟲」社會,若最終連我們的自由也逐塊逐塊被噬去,到時大家悔之已晚了。

2013/09/10

嘮嘮叨叨的夫妻戲 - 《情約半生》

《Before》系列第三部《情約半生》(Before Midnight)終於開畫,為期待已久的忠實影迷帶來久旱逢甘露的慰藉。


《情約半生》是《情留半天》和《 日落巴黎》的延續篇,難得的是電影鐵三角:導演Richard Linklater、男主角Ethan Hawke、女主角Julie Delpy,從1995年《Before》系列首部《情留半天》開始,每隔九年便聚首一堂,到《情約半生》已差不多二十年了。觀眾看著男女主角由二十多歲的金童玉女,到三十歲的壯年,到四十歲的中年,就像與朋友一同成長,格外親切。

《情約半生》劇情很簡單,Jesse與Celine邂逅多年,終於成為夫婦。電影主要講述兩夫婦在希臘度假的一天生活,包括上午陪同兒子到機場返回芝加哥、中午在朋友家聚餐、下午在鄉間散步、晚上在酒店留宿,然而,夫婦卻無端吵起架來,兩人各持己見,互不讓步,一發不可收拾。在瀕臨分手邊緣的時候,Jesse主動與Celine和好,化解了一場婚姻危機。

《情約半生》的特色,就是簡單,幾乎沒有劇情,全靠男女主角之間的冗長對話來串連全劇,感覺上較似偷窺別人夫婦談話一般。對白內容東拉西扯,都是圍繞著夫妻間生活上的瑣碎事情,但卻從兩人對話中,將兩性關係的分歧與矛盾凸顯出來。就算Jesse與Celine兩人對生活上觀點與看法存有分歧,其實都很正常,可以包容與接納,平心靜氣討論。可是,他們兩人似乎忘記了「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定律,在酒店親熱時,卻因為女方接聽電話,惹起男方不滿,反脣相譏,令女方大為光火,大怒離開,這一段火花成為了全片中的高潮。

《Before》系列奠下了愛情電影的經典,這對美國男與法國女互生情愫,觀眾早已認定兩人是天生一對,卻因未能一起而感到難過與可惜。到了《情約半生》,Jesse與Celine經過前兩集的兜兜轉轉之後,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還以為他們「從此幸福美滿,快樂一起」,但兩人卻在溝通過程之中,出現不少磨擦,甚至有中年危機,他們外表早已不是昔日金童玉女,男的不修邊幅,女的身型發福,完全沒有多餘「快樂美滿結局」的浪漫遐想。

在鄉間散步的時候,Celine問丈夫若是現在此刻才相識,他還會看得上她嗎?由此可見人到中年後,對外表愈顯重視,也比較在意老態的漸漸呈現。兩人在婚姻上,也似乎有信心危機,他們曾談論往後50多年還能否一起,甚至在育兒、工作、居住的問題上產生齟齬,這些段落都十分現實,打破了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必會白頭到老的浪漫傳統,給觀眾帶來兩性關係上的一個重要反思。在朋友聚餐的一場戲,有老中青三代人,大家互相談論各自生活態度,以及與愛人相處心得,就像總括了男女主角過去、現在、將來的情路發展。

李察連利加導演兼編劇的《情約半天》,其實比較適合以話劇形式演出,因為電影在一天之內如此絮叨不休地說話,甚至是超過十多分鐘長鏡直落地說話,真正考驗觀眾耐性。幸好伊芬鶴基與茱麗蝶兒演出十分自然,兩人溝通就好像平常談話一般,沒有劇本照讀的感覺,角色也像度身訂造,完全演回自己。未知電影會否有下一次九年之約?屆時男女主角已五十歲,是踏入黃昏的更年期。若以今集兩人溝通上的磨擦來推斷,不敢想像下一集兩人關係發展到甚麼地步。

順帶一提,香港中文片名似乎將「情約」兩字用得太濫,別無新意,你還分得出《情約今生》、《情約一天》、《情約半生》嗎?這三片完全沒有關連,但中文名稱卻製造了混淆的錯覺。反而《Before》系列英文原名《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更簡單直接而富有韻味,如果還有下一集,不知會是Before甚麼呢?

2013/08/23

惹笑好玩的無言喜劇 - 《打轉教室》

《打轉教室》(Detention)是課室狂想曲,能勾起觀眾「那些年」的回憶,而且做到生動惹笑,的確十分好玩。

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製作的《打轉教室》,是一齣沒有對白的動作喜劇,全劇長70分鐘,卻幾乎笑足70分鐘。劇情講述一間中學課室,女教師懲罰三男一女學生抄寫1000次「我要做個好學生!」,期間女教師不斷傾談私人電話,還時常溜出課室「蛇王」。這班學生趁女教師不在,便乘機作反,三個男同學為了一個漂亮女同學,互鬥一番,然而他們並沒有大打出手,只是點到即止、無傷大雅地互相作弄,以博得佳人芳心。老師不時靜俏俏地返回課室,見到學生們作反,大發雷霆,加倍罰抄,學生只得忍氣吞聲承受。這四位學生終按捺不住,「同仇敵愾」跟惡女教師鬥法,幸好最後彼此握手言和,雙方和氣收場。


《打轉教室》最過癮之處,就是將課室搗蛋的場面呈現出來,這些都是你和我「那些年」的回憶。現實中,頑皮學生作反程度,雖沒有戲劇誇張,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止這樣,在場的小朋友也看得嘻哈大笑,興奮跳躍,顯然他們現在讀書就是這樣子反斗,劇如鏡子,就像看回自己「所作所為」,自然深得共鳴。

第四度在香港重演的《打轉教室》,面世才不過一年半載,已在國際上打出名堂,叫好叫座。因戲劇沒對白,惹笑的動作與淺顯的劇情,無論在香港還是國際,大人抑或小孩,都看得明白。這齣本地原創的無言戲劇,綜合了體操、舞蹈、敲擊、音樂、表情,可說別開生面,演員喜劇細胞活躍,一舉一動無不笑破觀眾肚皮。

今次重演的《打轉教室》,共分三個劇組,我觀看的一場是B組。五位演員中,我覺得最搶鏡是肥仔鄭鎮彤,開首配著《功夫熊貓》音樂,大耍熊貓阿寶功夫舞,似模似樣,就連大肚腩身型都似足阿寶,真係好好笑。飾演四眼仔學生的曹德寶的體操身手出色,一連串高難度動作,換來熱烈掌聲。相比之下,黃浩邦的時代舞與陳敏珺的水袖舞,便遜色了。扮演女教師的何健汶亦有大展身手的機會,然而身型纖瘦,表情樣板化,一味靠惡,有醜化老師之嫌。

《打轉教室》的學生與老師鬥法,讓我想起近期發生一連串社會撕裂事件,教師好比政府,學生就是市民。依照《打轉教室》的劇情來說,政府推行政策,不得民心,市民敢怒不敢言,官逼民反。以現時混亂不穩的政局,會否像《打轉教室》的結局般,雙方握手言和,達到「Win-Win」呢?希望吧,求主賜各人智慧,共同想法解開今天死結,阿們!

2013/08/14

信仰與慾望的衝突 - 《非常教慾》

羅馬尼亞電影《非常教慾》十分冷門,靜悄悄上畫,也靜悄悄落畫,然而,這電影在康城影展得到獎項的,叫好不叫座。電影是由一宗發生於2005年的真實事件改編,這宗意外震驚歐洲。當宗教信仰與人性慾望產生衝突的時候,人類應如何解決這矛盾?這個難題,《非常教慾》並無提供答案,似乎註定以悲劇告終。


英文原名叫《群山之外》的《非常教慾》(Beyond the Hills),講述孤兒院長大的一對同性好友 - Alina與Voichita,前者由德國返回羅馬尼亞,探訪在東正教修道院靜修的後者,並嘗試說服對方遠走他方,但Voichita決心當一個修女,事奉上帝。性格固執的Alina,為了與Voichita一起,不惜跟修道院的神父與修女鬥翻,發生衝突。神父認為Alina的失常行為,是由於魔鬼附體,於是施以「酷刑」,綁在十字架上,為她驅魔。誰料Alina竟因此致死,神父等人被警察拘捕,等候法官裁決。

電影看似平平淡淡,卻隱藏著暗湧,Alina的出現,破壞了修道院靜修的氣氛,弄得人心惶惶。電影的重點是對人性的探究,修道院上下,神父與修女都嚴守清規,過著規律刻苦的生活,來平靜自己的心靈,堅定自己的信仰。然而,電影值得談論的是,當信仰受到質疑,信心開始動搖的時候,我們選擇面對,還是逃避?Voichita就是這個處於中間,左右為難的夾心人,一方面童年親密好友的聳動,要她離開修道院;另一方面神父不斷勸告疏遠Alina,不然便威脅逐出修道院。神父與Voichita這兩個角色,分別代表著信仰與慾望,人性對信仰的依靠,以及對慾望的壓抑,往往不能和平共處,因而產生了自相矛盾的衝突,最終悲劇收場。

雖然電影由頭到尾沒有明確指出Alina與Voichita的同性戀關係,但從兩人微妙的友誼關係,明眼人會看得出來。在羅馬尼亞社會裡,同性戀可能是避忌尷尬的敏感議題,因此電影對同性戀人的處理便有些閃縮,不能作出大膽的剖析。兩位女主角若即若離的複雜微妙感情,及彼此在宗教立場上的嚴重分歧,均凸顯了兩人迥然不同的性格 - Alina大膽率直,Voichita害羞文靜,同時也對女性受到壓抑的處境作出了同情。

從場面的調度、色彩的陰沉、氣氛的肅穆、表情的冷漠、對白的精警,處處顯出了導演基里斯汀穆基那種寫實美學的獨特電影手法,在平凡之中顯出不平凡。且看其中兩幕,Alina睡在醫院病床,老醫生來診症,數位鄰床病人紛紛起身「八卦」看醫生診症,情境滑稽荒謬。結尾一幕,警察調查Alina的死因,Voichita脫掉黑色修女袍,改穿故友的棕色鬆身毛衣,神情呆滯地企在中間,對周遭環境不聞不問。由此可見基里斯汀穆基的心思,確是與眾不同。最後一幕更有隱喻性,警察帶神父修女往法院途中,遇上修路,警察說這馬路究竟是完整,還是破壞,聽後發人深省,堪稱神來之筆。

據稱,兩位女主角是首次演戲,飾演Voichita的Cosmina Stratan楚楚可憐,扮演Alina的Cristina Flutur歇斯底里,都為兩人在康城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榮譽。整體而言,《非常教慾》是一部看得令人心情沉重的電影,然而,這卻是羅馬尼亞導演基里斯汀穆基的優異之作,從修道院的一連串風波,便看到大導演的深厚功力,駕馭到敏感又具爭議性的話題。

2013/07/14

《怪獸公司》前傳 - 《怪獸大學》

看《怪獸大學》之前,最好先重溫《怪獸公司》,兩片故事內容與怪獸角色彼此有很重要的關連,不然,單看《怪獸大學》可能不知某些情節與角色的發展,原來直接影響《怪獸公司》。


十分欣賞彼思動畫的製作,既有創意又不複雜,老少皆宜。《怪獸公司》以驚嚇兒童來產生電能已夠創意,還將兒童及人類世界的物品形容為有害污染物質也十分抵死,情景令人聯想起沙士與禽流感。作為怪獸電力公司的皇牌驚嚇專員,毛毛與大眼仔性格鮮明,造型可愛,深受觀眾喜愛。《怪獸大學》是《怪獸公司》的前傳,講述毛毛與大眼仔成為好兄弟的經過。《怪獸大學》的重點放在大眼仔身上,兒時以成為驚嚇專員為目標。他很努力進入怪獸大學的皇牌科目驚嚇學系,可惜先天不足,縱有聰明才智,但驚嚇度很遜,更慘被毛毛拖累而雙雙面臨退學危機。為了保住學位,大眼仔被迫與冤家毛毛及一群不起眼的「OK」隊友,參與全校驚嚇競技運動會,只要勝出便能繼續學業。OK隊被視為黑馬,卻能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毛毛知道大眼仔驚嚇度不足,竟然作弊協助大眼仔取得冠軍,刻薄院長得悉真相後,踢毛毛及大眼仔出校。大眼仔不忿,與毛毛進入驚嚇門,創出了校史上的創舉,院長雖然佩服他們天才,但還是不收回成命。幸好毛毛與大眼仔沒有自怨自艾,反而積極樂觀,願意加入怪獸電力公司從低做起,一步步晉升至全公司成為首屈一指的皇牌驚嚇專員。

《怪獸大學》給人感覺,是影射美國科技界兩大巨擘Steve Jobs及Bill Gates讀不成大學但卻能創出史上最偉大產業的經歷,無疑地,喬布斯與蓋茨皆是天才,大學學位對他們來說只是點綴作用,可有可無。我希望《怪獸大學》不會給年青觀眾產生誤導,以為讀不成大學也不要緊,其實大學學習很重要,尤其在政治、經濟、科技各方面均高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大學知識來裝備自己。沒有接受專上教育訓練,又缺乏前述兩大科技巨擘的天份的話,要創出一番成就,始終難上加難。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從主角大眼仔身上,便看到永不言棄的進取心,向著自己人生目標邁進,最終如願加入怪獸電力公司工作。大眼仔與毛毛的友誼開始時不順利,性格出南轅北轍,大眼仔比較勤奮好學,毛毛則懶散自大。大眼仔有了人生目標之後,便發奮向上,希望能在怪獸大學畢業後,進入怪獸電力公司,一圓小時候志願。這個題旨十分可取,對青少年有積極鼓勵的人生意義,也叮嚀年輕觀眾千萬不要效法毛毛的壞行為。毛毛是依靠父蔭來建立自己的地位,事實上,這隻藍毛怪獸,表面上具有勇氣,實際上內心空虛,害怕面對自己弱點,最後幾乎消沉自己意志,幸得大眼仔不計前嫌,加以勉勵,使毛毛重新振作。綜合兩隻怪獸主角的性格,大眼仔有勇有謀但無能力,毛毛有勇無謀但有能力,兩者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為日後在怪獸電力公司的驚嚇事業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怪獸大學》一如其他彼思動畫作品,畫功優異迫真,故事簡單又有勵志意義,故事角色詼諧又有喜劇感,全片具有良好正面的人生價值觀,誠意可嘉。跟《怪獸公司》相比,《怪獸大學》少了驚喜,感覺上是新瓶舊酒,卻無法在酒味上有更突出的味道。上集《怪獸公司》勝在別開生面,今集《怪獸大學》故事上比較傳統,類似《哈利波特》系列,只是將「魔法」換上「驚嚇」,可是上課學習場面不多,反而花了不少篇幅在「驚嚇全運會」上,不夠過癮。總體上,《怪獸大學》不及《怪獸公司》出人意表,情節上其實可以再多一些變化。

電影開首有一短篇叫《藍雨傘之戀》,那種下雨天百傘場面的逼真感真神乎奇技,荷李活動畫真的稱霸全球,無人能及。大城市之下,每一個街道上的不起眼的東西,例如地下水蓋、窗框、交通燈,垃圾筒,統統變得很可愛。藍雨傘與紅雨傘一見鍾情,當藍雨傘遇上障礙,得到地下水蓋等東西伸出友誼之手,協助逃離避開,最後更與紅雨傘重遇。這一短篇拍得優美,下雨天的煩厭感全然消失,在繁華之中顯現萬物有情,十分溫暖。

2013/06/29

庫爾德兩兄弟的《小小超人夢》

最近《逆光飛翔》、《勝利人生》、《打字夢女神》不約而同講夢想與人生目標,新上映的《小小超人夢》也不例外,只是後者所謂的夢想其實不切實際。


由伊拉克裔導演卡贊加達(Karzan Kader)執導的《小小超人夢》(Bekas),是半自傳式電影,以1990年伊拉克戰爭作時代背景,時值美國老布殊派兵攻打薩達姆。電影講述庫爾德小兄弟,父母在戰爭中雙亡,他們依靠擦鞋維生。一天,戲院上映超人電影,吸引小朋友捧場,小兄弟身無分文,只得爬上戲院屋頂,隔著細小窗口偷看。他們相信,只要前往美國找到超人,便能夠令他們父母起死回生。於是他們坐言起行,用僅有的身家,買下驢子代步,離鄉別井前往美國。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成功越過邊境。可是在途中,十歲的哥哥阿丹(沙華化錫Sarwar Fazil飾演)不慎踩中地雷,七歲的弟弟阿贊(薩曼塔Zamand Taha飾演)趕赴附近市集找人救助,結果....

《小小超人夢》注重生活實感,清新可喜,也不乏笑料,無疑地這本來是一齣輕鬆喜劇,然而,觀眾難以開懷大笑,笑聲背後,其實隱藏了導演對戰爭無情與殘酷的大控訴。導演刻意沒有提到戰爭,乍看還以為庫爾德十分和平,但其實電影間接地揭露了戰爭的可怕,兩兄弟的父母在戰爭中死去,以及電影尾聲,哥哥不慎踩中地雷,都很清楚告訴觀眾。

兩兄弟的身世十分可憐,父母雙亡,只靠擦鞋來賺取微薄收入,相依為命。他們迷信只要去到美國,找到超人,父母便能重生,那怕是長途跋涉,也不惜離鄉;明知力有不逮,也要去嘗試。反正兩兄弟一無所有,家鄉又沒有親人,連照顧他們的長老也不幸過世,因此,他們才能有勇氣,毅然放下一切,離鄉遠走他方,藉此來逃避現實。

電影沒有提及兩兄弟的居所與上課,有理由相信他們無家可歸,因沖涼這樣簡單的生活習慣,都要問鄰居借水沖涼。兩兄弟肯定交不起學費,淪為失學兒童,當弟弟問哥哥美國在何方,哥哥竟然在一張簡陋的世界地圖上,亂指一通,將「Europe」當作「America」,不禁令人失笑。

兩兄弟外型討好,哥哥略欠神采,不及弟弟搶鏡。兩兄弟之間的兄弟情誼深厚,他們的說話方式很像吵架,可憐弟弟常常被哥哥摑一巴掌,但其實這是他們特有的溝通方式,從疑似吵架的行為之中,流露了兩兄弟彼此相愛、關懷與信任。哥哥情竇初開,為了女友,多次拋下弟弟去約會,甚至不惜冒險跳進湖中替女友執拾頸鍊,差點遇溺喪命,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若不幸因此斃命,留下弟弟一人在世上,情何以堪?在愛情與親情之間,哥哥最後選擇了後者,與弟弟共同進退,向夢想進發。哥哥不慎踩中地雷,弟弟不肯離開,那情境十分感人,也令人心酸,戰爭遺禍所造成的傷害,差點令兩兄弟永遠分開。

導演卡贊加達是八十後,在庫爾德出生,後來舉家移居瑞典,電影改編其兒時經歷。《小小超人夢》值得推薦,始終伊拉克對香港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國度,電影有助我們了解這國家的生活概況。電影有不少鏡頭的設計別出心裁,兩兄弟所騎的驢子,被命名「米高積遜」,十分抵死有趣。他們抵達邊境關卡,士兵與兩兄弟對望,那情境更是怪誕。偷渡出境一幕更是驚險萬分,令觀眾捏了一把汗。

電影給人反思,美國明明是伊拉克的死對頭,但故事人物卻流露崇美情緒,美國成為庫爾德人的夢想國度。再細看弟弟的「壞蛋名單」,自己國家總統竟佔一席位,可見當權者不得民心,成為國民仇恨的對象,這是何等諷刺,也值得從政者警惕。

2013/06/27

長氣崑劇戲寶 - 《琵琶記》

「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體…」趙五娘感懷身世時所唱的開首,已幾近五分鐘,看元末明初南戲《琵琶記》便需要莫大的耐性。

應香港「中國戲曲節2013」的邀請,上海崑劇團來港上演《琵琶記》。《琵琶記》主要講述蔡伯喈上京趕考,留下父母與妻子趙五娘。他中了狀元後,被丞相硬招為婿,礙於權貴,他未敢向丞相道明實情。適逢饑荒,趙五娘自咽糟糠,省下糧食供養公公婆婆。婆婆以為媳婦薄待兩老,得知實情後,羞愧搶吃糟糠而哽死,公公也病重而亡。五娘安葬兩老後便攜著琵琶上京尋夫。蔡伯喈終日嗟嘆,丞相千金牛氏得知真相後,向父親說明,丞相也為女婿孝感所動,批准他回鄉探親。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趙五娘被邀請在牛丞相府演奏琵琶,因而得與夫婿相認。


《琵琶記》全劇共四十二齣,今次折子串演,只選了其中五齣(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包括《吃糠》、《遺囑》、《盤夫》、《描容》、《別墳》,每一齣長約半小時,若全戲搬演,則要二十一個小時,幾乎一整天,完全考驗觀眾的耐性。

《琵琶記》的故事是很典型的上京赴考中狀元的戲曲,蔡伯喈與趙五娘的角色,代表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在當時社會是如何根深蒂固。蔡伯喈被迫娶二奶,反映了古時社會一夫多妻制度甚為普遍。狀元對家鄉雙親的牽掛,對元配的思念,以及對權貴的畏懼,可能就是元末明初大部份讀書人的現實處境吧。至於趙五娘一角,雖是平凡小人物,但她三從四德,對夫家父母視如親爹親娘般,侍奉至孝,表面上歌頌當時婦女守節,實際上反映女性在禮教下受盡無數冤屈,道出令人心酸的控訴。《琵琶記》改編自民間故事《趙貞女》及《蔡伯喈》,原故事中的蔡伯喈是陳世美,背親棄婦,只是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明先生改編成忠孝兩全的好男人。順帶一提,陳世美本是好官,後來得罪權貴,遭人「唱衰」,成為今天家傳戶曉的「賤男人」。

我不懂崑劇劇曲,唱功造手更加不懂,不過,有些動作其實十分明顯,不用畫公仔畫出腸,譬如蔡母錯怪五娘,羞而搶吃糟糠,不慎哽喉窒息,那個表情便十分戲劇化。《琵琶記》吸引了不少洋人及年青觀眾入場,然而,這齣悠久歷史的崑劇,真的很冗長,單是《別墳》一齣,便拖足半小時,五娘與鄰居張大公離別,也依依不捨得拖泥帶水,最終趕走部份觀眾。不過這也是戲曲的特色,這種演繹手法能夠將故事人物內心感情緩緩唱出來,令角色個性更加鮮明突出,有血有肉。

相較之下,前年崑劇《西廂記》故事節奏便明快得多,舞台佈景也豐富多變,不像《琵琶記》的單調佈景那麼沉悶。兩劇唱腔也稍有不同,《西廂記》唱得較為溫柔婉轉,反而《琵琶記》則帶有粗獷硬朗。《西廂記》是元代雜戲北曲之首,而《琵琶記》則是明代南曲之首,由此可見兩劇的藝術上崇高的地位。

《琵琶記》是崑劇戲寶之一,藝術成就毋庸置疑,配合新時代,這齣戲寶可以嘗試改編縮短,將全劇濃縮至三小時,讓故事更為緊湊,相信觀眾更大為受落。

2013/05/29

退休長者的天堂 - 《黃金花四重唱》

由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首次執導的英國新片《黃金花四重唱》(Quartet),冷門上畫,僅得三四間戲院播映,不太受觀眾注意。

《黃金花四重唱》是長者電影,沿用《黃金花大酒店》的片名,兩片雖然都是講述英國長者晚年的退休生活,不過風格大大不同,後者充滿異色情調,前者則是田園寧靜。

《黃金花四重唱》劇情講述一所專門接收退休音樂家的安老院,位於寧靜郊區,長者過著平靜寫意的退休生活。一天,性格尖酸刻薄的女歌唱家珍荷頓入住,重遇昔日歌劇拍檔兼好友偉植、威夫及善詩。偉植是珍荷頓的前夫,因她移情別戀,令他對她產生怨恨,一度想離開安老院。後來珍荷頓主動道歉,加上威夫及善詩的鼓勵,這對昔日夫妻冰釋前嫌。安老院正在籌備籌款聯歡會,這四位歌劇拍檔重組,合唱《弄臣》四重唱,作壓軸演出。


電影改篇話劇,而話劇則取材自真人真事。已年屆75歲高齡的德斯汀荷夫曼,首次執導BBC電影,便選了這個長者題材,就像拍回自己一樣,駕輕就熟。電影沒有驚險刺激的緊張劇力,又沒故弄玄虛的懸疑效果,拍出來的風格就與電影故事主角一樣,節奏緩慢,沒有高低起伏,一切都是平平淡淡。就連珍荷頓與偉值這對前夫前妻重逢,由怨憤到化解,都是平平淡淡的,輕輕帶過。結尾四位主角表演四重唱,本是壓軸高潮,可是卻反高潮地以暗幕代替,電影就這樣結束了,就像人生一樣,到了晚年歸於平淡。

電影注重生活細節,加上田園鄉郊環境,帶給觀眾舒適寧靜的感覺。對我們香港觀眾來說,電影近乎遠離現實,因為這所安老院實在太理想優美,晚年能在這裡安老,確實是太舒適寫意了。電影沒有提及入住費用,但唯一讓我們感到現實的,就是故事從一開始,便要為一年一度的籌款音樂會籌募安老院經費作排練,若未能籌募經費,安老院便面臨倒閉危機,可想而知,音樂家退休後,還得要重操故業的。

片中演員大部份也不認識,原來他們是真正的音樂家,特意在電影中客串,因此,《黃金花四重唱》是向一群對音樂作出貢獻的退休音樂家致敬。至於主角演員,則不是真正的音樂家,他們只是「扮」音樂家而已,所以,電影結尾壓軸四重唱,導演的處理手法顯得有點突兀,如果安排演員「咪嘴扮唱」,效果會否更佳?

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瑪姬史密斯(Maggie Smith),受到外型局限,常擔演尖酸刻薄的角色,在本片也不例外,不過,今次飾演大歌唱家珍荷頓,形象優雅高貴,與上一齣《黃金花大酒店》的退休女傭判若兩人。珍荷頓這個角色高傲自大,看不起人,但對前夫卻充滿歉疚,並主動道歉,性格上不夠統一。另外三位比較陌生,事實上,湯葛特連(Tom Courtenay)、比利康納利(Billy Connolly)及寶蓮歌連絲(Pauline Collins)在英美兩地都有相當名氣。湯葛特連飾演的偉植,外表嚴肅古板,一頭白髮與挺直身型使他看上來並不蒼老,在長者群中顯得格外有型。在這電影界,他的演技反而不及比利康納利,後者表情多多,生鬼詼諧,最愛調戲年青女職員,名副其實是一名老頑童。寶蓮歌連絲扮演失憶症長者,可愛可憐又可笑,她與比利是開心果,比較搶鏡。

《黃金花四重唱》描述中產長者晚年退休生活的情景,對香港人來說,是十分羨慕的,因為電影中的安老院在綠野田園,優雅寧靜。香港並沒有這樣的安老院,像去年金像電影《桃姐》,女主角入住的安老院,環境狹窄侷促,房間只是一床一櫃,跟《黃金花四重唱》的古雅的酒店式房間相比,大相逕庭,堪稱皇宮與狗竇。

2013/05/26

威爾第歌劇錄像版本 - 《弄臣》

歌劇門票昂貴,動輒要千多元,如此昂貴,真不捨得。改而求其次,看歌劇錄像版本,都是不錯的選擇。第一次看歌劇,便選了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團今年初上演的《弄臣》錄像版本,雖然不是現場,但在戲院觀看,卻是另一番享受。

意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Giuseppe Verdi)創作不少歌劇,流傳後世,即使過了百多年,今天世界各地仍不斷重演,甚至改為現代版本。無論歌劇如何重新改編或演繹,威爾第的名作神髓始終保留,後人沒有肆意大改音樂與歌詞。紐約大都會歌劇團版本的《弄臣》將背景改成現代美國,但仍保留原劇的精神,主角利哥萊托失掉愛女的悲劇命運,依然牽引著全劇的發展。

《弄臣》(Rigoletto)是威爾弟三大名作之一,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話劇,原著影射法國法蘭西斯一世的荒淫無度,後遭政府禁演。威爾第改為歌劇後大受歡迎,歌劇共分三幕,主要講述一名英俊公爵生性風流,在舞會中又垂涎切普拉諾伯爵夫人的美色。一位醜陋駝背的弄臣利哥萊托卻肆無忌憚嘲笑其他貴族無能,因而受到貴族怨恨,並積心報復。這時候,阿拉伯大亨蒙特羅內突然闖了進來,指責公爵玩弄了他的女兒,利哥萊托卻對其加以嘲笑,這位阿拉伯大亨憤怒地詛咒利哥萊托必遭報應。利哥萊托因此心神不寧,將愛女吉爾達隱藏在家,並囑咐她不要外出。然而,吉爾達卻在教堂裡邂逅公爵,雙方也為對方美貌所吸引,某一晚,公爵偷進吉爾達家裡私會,一解相思之苦。貴族決定對利哥萊托報復,以為吉爾達是其情婦,於是虜走她並獻給公爵,公爵大喜。利哥萊托獲悉愛女被虜後十分心痛,救回女兒後並決定遠走他鄉。同時,利哥萊托買兇殺人,託殺手斯帕拉夫契列除掉公爵。誰料,殺手妹妹愛上公爵,央求兄長別殺害他,而吉爾達因深愛公爵,竟然做了公爵的替死鬼,利哥萊托得悉後哭至斷腸,應驗了阿拉伯大亨的詛咒。

《弄臣》原是雨果話劇《尋歡的國王》,從公爵與弄臣截然不同的遭遇與命運,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平與不平等,權貴往往弄威作福,沒有得到報應;反而弱勢小人物的命運卻悲慘,欠缺公義。這位法國大文豪的作品大多為小人物發聲,宣訴他們的悲慘遭遇,除了《尋歡的國王》,其他著名作品如《鐘樓駝俠》與《孤星淚》都可看到這一特色。

威爾第的《弄臣》歌劇,幾乎每一首歌曲都是耳熟能詳的名曲,尤其是公爵詠嘆調《女人善變》(La donna è mobile)更為全球觀眾熟悉,已故的意大利男高音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更唱出了經典。今次全新現代版本的公爵角色,由外表英俊的Piotr Beczala扮演,他的唱功雖不及巴伐洛堤具有充沛氣量的爆炸力,但也唱得很動聽,只不過,我略嫌Piotr Beczala樣子正派,表現不出公爵的花花公子本性。

女主角Diana Damrau已是師奶,樣子倒也漂亮,只是身型略為發福。她在第二幕所唱的吉爾達詠嘆調《可愛的名字》(Caro nome)更將吉爾達情逗初開的少女情懷,以及對愛情的憧憬,唱出了令人動容的感覺。扮演弄臣利哥萊托的Željko Lučić,角色比較起伏多變,難度也較高,既有慈父的關愛,也有報復的仇恨,歌劇開首的引子,就是為弄臣悲劇命運作了預示。第三幕的四重唱《美麗的愛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更是出色,室內的公爵與殺手妹妹,室外的弄臣與愛女,兩批人心情一喜一悲,在同一音樂旋律下,唱出來竟然融合,這就是百多年前威爾第的傑出之處。


由紐約大都會歌劇團上演的《弄臣》,雖然時代背景由古代改為現代,但佈景設計仍不失富麗堂皇的氣派,第一幕是拉斯維加斯的舞會派對,一看便知製作單位不惜工本。第三幕的設計簡單,但上空用近百霓虹光管,營造行雷閃電的暴雨前夕,預示利哥萊托失去愛女的悲劇發生,設計別出心裁,也令觀眾感受到命運逆轉的壓迫感。

西洋歌劇,就像中國戲曲,整齣劇由頭到尾都是音樂,沒有對白,全部靠唱歌來表達角色的情感,而且製作單位懂得隨著時代發展而轉變形式,就像今次我看《弄臣》錄像版本,全面改為現代背景,便給觀眾留下新鮮感與親切感,這也令到西洋歌劇的藝術發展,經歷了二百多年至今仍然深受觀眾喜愛。我認為值得中國戲曲借鑑,以香港粵劇為例,青黃不接是目前最大困境,花旦角色往往要靠中年或年長演員去扮演,年輕新一代又無興趣入行,對今後粵劇發展是不利的,也值得關注粵劇藝術愛好者深思今後路向。

2013/05/16

重現法國「瘋狂年代」 - 《「卡巴萊」- 瘋狂盛宴》

我對法國文化、藝術、音樂幾乎全無認識,若你問我知道哪一個法國文化界名人,我只能答「可可香奈兒」,因為這個上世紀的法國女人,所創造的時裝、形象、品牌,至今仍深深影響全球,成為現代人追求時尚的一種潮流。其他法國文化界名人更是一無所知,完全陌生,你可曾想像過一齣戲劇能一次過介紹法國「瘋狂年代」的代表人物?《「 卡巴萊」- 瘋狂盛宴》就是這樣的歌舞劇。


因應法國五月藝術月而特別製作的《「 卡巴萊」- 瘋狂盛宴》(Cabaret des Années Folles),是一齣集音樂、喜劇、舞蹈於一身的歌舞劇,重現法國1920年代的瘋狂。劇情講述香港一個舊式歌舞廳,一個年輕侍應曾聽過老闆娘提及過自己愛過的人,以及很欣賞的二、三十年代的法國藝術家。在深夜裡,一縷白煙忽地冒出,突然可可香奈兒、尚.高克多、伊蒂.琵雅芙等上世紀「瘋狂年代」的法國著名藝術家、文化界人物,統統現身,大跳法國歌舞,陪伴觀眾重溫法國近百年前的文化韻事與社會事件。

香港觀眾(包括我在內)對法國1920年代的「瘋狂年代」知道不多,始終年代久遠,很難有任何共鳴。「瘋狂年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進入自由解放、婦權抬頭、藝術蓬勃、創作豐盛、爵士樂流行的繁榮時期,同一時期,美國卻進入經濟大蕭條的黑暗,中國則陷入軍閥內亂的混戰局面。《瘋狂盛宴》便採用「新聞頭條」式的手法,粗略精簡地將法國「瘋狂年代」的種種大事呈現出來,觀眾就算一頭霧水,但還是約略知道一些。

這齣新篇歌舞劇讓我知道「卡巴萊」,甚麼是「卡巴萊」?這是一種將話劇、歌曲、舞蹈等元素混集而成的娛樂表演,在歐洲十分流行,大多在設有舞台的餐廳或夜總會上演。因此,《瘋狂盛宴》的舞台佈置便營造「卡巴萊」氣氛,舞台前還特意放上數張小圓檯,供觀眾坐下,以最近距離欣賞舞台演出,頗見心思。

由Theatre Noir製作、葉遜謙監製、法國木蘭(Mouron)編劇及導演的《「 卡巴萊」- 瘋狂盛宴》,12位中西演員載歌載舞,仿如置身於二、三十年代的法國舞廳,呈現法式風情。演員們大講中英法對白,又大唱中英法歌曲,音樂節奏時而明快,時而憂鬱,理應不會沉悶,然而劇情卻顯得鬆散,介紹出場的人物角色多如繁星,走馬看花。75分鐘的歌劇裡,多達44首歌曲,一首接一首,導致局部出現悶場。

每位演員都很落力演出,然而卻要在75分鐘內扮演34個角色,真的很難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稍為突出的,是香港長大的維多利亞・艾靈頓的可可香奈兒扮相,造型維妙維肖。劉榮豐與黃思豐的外型十分相似,更是分不清。反而是「咖哩啡」的兩位特技員,每在間場時便出來大耍功夫雜技,效果有些惹笑,但出現在法式歌劇裡,未免有些不侖不類。

《瘋狂盛宴》音樂動聽,劇情鬆散,整體效果不過不失,亦顯著不及二年前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同樣以「瘋狂年代」作故事題材,同樣穿梭古今,《情迷午夜巴黎》便玩出了奇幻效果,亦多了人生迷失的刻畫,《瘋狂盛宴》受限於舞台,稍為遜色了。

2013/05/08

不屈鬥志的聾人電影 - 《勝利人生》

美國新片《勝利人生》與上月公映的台灣電影《逆光飛翔》十分相似,同樣是殘疾電影,同樣取材真人真事,兩片男主角不斷奮鬥克服困難,最終實現了夢想,充滿勵志性。

《勝利人生》(The Hammer)亦是一齣以摔跤運動為主的運動電影,劇情講述一名美國失聰男子麥克咸美(Matt Hamill),具有摔跤天分,然而他在主流學校讀書,受盡歧視,使他性格顯得孤僻。中學畢業後,獲得獎學金入讀Purdue University,可是他上課十分吃力,老師又時常背對學生,他因看不到老師唇型而導致學習困難。自幼外祖父迫他學習說話,不讓他學習手語,大學上課就算有手語傳譯,他也看不懂,最終成績一落千丈被趕出校。與此同時,青梅竹馬嫌他聽障離他而去,麥克慘受打擊,意志十分消沉。幸得外祖父鼓勵,使他重新振作,轉校入讀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是專門為聽障學生而設的專上學院,同學們溝通以手語為主,麥克為了融入這圈子,也要學習手語。在這裡,他猶如重獲新生,認識了好朋友,交了女朋友,還加入了學校的摔跤隊,甚至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摔跤比賽,粉碎對手三連冠,首度贏得全國冠軍。


運動電影多數以全國比賽冠軍作為奮鬥目標,往往帶有振奮人心的鼓勵作用,《勝利人生》也不例外,雖然題材比較冷門。摔跤運動源遠流長,可是基於商業考慮,今年二月,國際奧委會決定將摔跤剔除出二○二○年夏季奧運會,惹來爭議,因此電影在這時候上映,具有特別意義。

然而,《勝利人生》帶給觀眾最重要的訊息,就是聾人文化,電影透過麥克的故事,說出了聾人學生融入主流學校是如何困難重重。而且,學校沒有適當的手語輔助及教學支援,聽障學生根本難以投入健康的學習生活,同學們對聽障不了解,只懂得對掛上笨重助聽器的麥克排擠取笑,就連一塊兒長大的青梅竹馬,也不懂跟他溝通,使麥克築起圍牆封閉自己,形成了孤僻與自我的性格,可以說這是成長環境所造成。

外祖父是愛惜麥克的,麥克也十分尊敬他。然而外祖父早年所作的決定,卻麥克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外祖父認為外孫雖然嚴重聽障,但卻是聰明,所以堅持送他進入主流學校讀書,又不讓他學習手語,結果使麥克的處境顯得孤立無助。香港的聽障朋友看到這一幕,感同身受,因為以前的聾校政策,就是只許口語教課,不准手語講書,結果使大部份聾童失去學習樂趣。

外祖父的錯誤決定,間接使外孫受到連串挫折而意志消沉,人際關係更是一團糟,幸好外祖父最終懸崖勒馬,送他往一所專收聽障學生的專上學院學習。外祖父鼓勵麥克,世界不容他自怨自艾,因現實是殘酷的,他必須爭氣,拿出自己的本事,去說服世界,得到大家認同。麥克因此省悟,重新振作,還作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成為全國摔跤冠軍。所以,外祖父這個角色舉足輕重,既是影響麥克成長學習的阻礙者,卻又是啟發他在摔跤運動上創出高峰的伯樂。

奧雲嘉蘭(Oren Kaplan)導演的《勝利人生》,是典型的美國運動電影風格,雖然是新瓶舊酒,勝在不會熟口熟面。導演手法平實,平鋪直敘,故事不會故弄玄虛,也沒有香港觀眾熟悉的明星壓陣,感覺上較似電視電影。《勝》片一如其他運動片種,充滿勵志性,這已是深深打動觀眾、感染觀眾的有效元素。電影與別不同之處,就是宣揚聾人文化,正面地拍攝聾人獨有的溝通、思想、行為與困難,起碼讓健聽的普羅大眾了解聾人世界,加深認識聾人。電影令人驚喜的是,大量運用靜音效果,讓觀眾感受一下聾人聽不到的窘境苦況。

演員方面,男主角羅素哈佛(Russell Harvard)本身也是聽障人士,演回自己比較自然,具說服力,只是表情比較木訥,因這角色較多內心痛苦掙扎的演繹,演員還要加把勁才行。反而飾演室友的黑人聾人演員米辛安東尼史柏特(Michael Anthony Spady),比較生動鬼馬,反斗好玩。女主角素珊娜史頓(Shoshannah Stern)也是一名聾人演員,她很漂亮,表情豐富過男主角。飾演外祖父的雷文巴利(Raymond J. Barry)是老戲骨,香港觀眾對他比較陌生,翻查資料,原來他曾參演過尊龍的《龍年》。

整體而言,《勝利人生》是誠意之作,好過數年前台灣聽障游泳選手的青春電影《聽說》,前者是聾人演員擔綱演出,後者則是明星扮聾人,效果大打折扣。順帶一提,電影海報選用了飾演男主角童年的小朋友劇照,很易給人錯覺以為小演員佔很重戲分,我猜這是因為小朋友戴上了笨重耳機,突出了宣傳效果,給觀眾一看便知道這是聾人電影吧。

《勝利人生》雖然是聾人電影,但卻是拍給健聽觀眾看的,尤其是關注聽障學童的社會人士、教育界、以及那班高薪又安坐冷氣房的高官們,值得他們反思,反省目前政策對聾人是否有不足之處。電影慈善首映當晚,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與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也應邀出席,希望他們看過後,對聾人處境有更深切的體會,對症下藥,扭正社會上各項對聾人不公平的政策,提高普羅大眾對聾人的關注。

2013/05/02

追尋理想的電影 - 《逆光飛翔》

無可否認,現在台灣的清新小品電影拍得較港產片好看,香港電影總是離不開警匪、黑白道、動作、武俠、懸疑、中產愛情、三級性愛等片種,唯獨是青春校園片不多見。

《逆光飛翔》是一部台灣製作的校園青春勵志的殘疾電影,正面拍出視障者生活的故事,這是近年並少見的,稍後上映的《勝利人生》,則是講述美國聽障小朋友奮鬥成長的故事。


《逆光飛翔》取材自真人真事,劇情以台中失明鋼琴家北上求學的經歷為藍本,主角黃裕翔罹患先天性視網膜病變,自台中盲人學校畢業後,便獨自遠赴台北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幸好在大學內,他遇到友善室友,也遇到啓蒙老師,更遇到一個愛跳舞的女孩。小潔愛跳舞,裕翔愛音樂,兩人都有各自夢想,她給他鼓勵,他給她勇氣,彼此互相支持,從不依別人的方式飛翔,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方向飛翔,朝自己目標與夢想進發。

小潔毅然赴港參加跳舞甄選,裕翔也放下了「永不參加比賽」的心理包袱,參加音樂比賽,在美妙動聽的音樂配襯下,兩人忘我地投入屬於自己的世界,將自己潛能盡情釋快出來,施展渾身解數。就是這一幕,給我莫名的感動,也令我落淚,若你問我為甚麼,我也說不出來,相信是自己也有夢想卻未能實現吧,《逆》片就是引發了內心的一團火,給自己動力。

《逆光飛翔》拍得很好看,全片也釋出善意,不會過分放大盲人主角的不幸遭遇及歧視,他留學台北所遇到的人都很善良友善,電影可能避重就輕,報喜隱憂吧。黃裕翔演回自己,表情害羞拘謹,有點生硬,但起碼自然過三度扮演盲人的梁朝偉。他最厲害還是彈琴,只要有鋼琴,他便充滿了能量與信心,手指在琴鍵上輕快跳躍飛舞,揮灑自如。視障令他耳朵更靈敏,他對聲音很敏感,甚至從聲音中「看」出對話者的情緒反應。

張榕容飾演的小潔,大部份時間都是黑口黑面,後半段才多了些笑容,她憑這齣電影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則有點莫名奇妙。飾演裕翔媽媽的台灣女演員李烈,她將慈母的角色演得絲絲入扣,成熟自然,對視障兒子無微不至,她送兒子上大學,細心為他摸熟周圍環境,使他適應,這種「處處關懷,唯恐忽略」的細膩感情,盡獻母愛,令人感動。母親的偉大,對兒女呵護備至,往往令人動容,母親節快來到,我們做兒女的,要把握機會報答親恩。

《逆光飛翔》是台灣片,有趣的是,電影出品人竟是香港金像大導王家衛。電影導演當然不是王大導,而是香港觀眾不大認識的張榮吉,他的影像手法細膩寫實,將黃裕翔融入讀主流學校的窘況困境拍得很詳細,令人同情。男主角的鋼琴彈奏與女主角的跳舞動作也拍得相當好看。劇情處理與故事發展亦不落俗套,有別於一般流行公式,故事採用男女主角雙線獨立發展,後來一次偶遇,使雙方交熾起來,建立難得可貴的友情關係,互相支持與勉勵,共同奔向理想。

《逆光飛翔》的影像也很出色,格調柔和舒服,在電影攝影師的Dylan Doyle操刀之下,每一處城市,每一處鄉郊,每一處風景,每一處角落,都是那麼清新自然,和諧悅目。

《逆光飛翔》是一齣追尋夢想的電影,從裕翔與小潔的身上,我們看到夢想的追尋,並不只限於青年人,電影帶給我們的訊息十分清楚,若我們不去嘗試過,不去努力過,便放棄夢想的追求,到頭來只會留下一場空,甚至是一生的遺憾與後悔。只有嘗試過,就算最終失敗了,也是無憾的。

2013/04/03

法國女子打字比賽 - 《打字夢女神》

趁著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我選看了《打字夢女神》,難得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觀看,真的久違了大銀幕的感覺,現在戲院大都是中小型的。


《打字夢女神》(Populaire)是法國喜劇,走通俗路線,讓觀眾看得開心。劇情講述戰後1959年,法國諾曼第小鎮一名少女Rose,不甘於留在父親經營的小店,決定出城工作,在一間保險公司應徵秘書一職。Rose沒有秘書專長,又相當論盡,本來不會獲得聘用,但她擁有打字天份,吸引了老闆的注意,決定培訓她的打字技巧,參加全鎮打字比賽。Rose最終也不負所託,取得冠軍,還擊敗了全國冠軍及世界冠軍。

電影其實沒有新鮮感,劇情離不開「小子勤練武,最終成大器」與「小雀登上枝頭變鳳凰」的傳統公式,只是以法國女子打字比賽作題材,比較別開生面而已,整體而言,電影僅屬新瓶舊酒。

法國導演雷哲思朗沙(Regis Roinsard)的處理手法,通順流暢而不算突出,成績中規中矩,局部有妙趣。全片影像色彩悅目,比較可觀的是巴黎街景,呈現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繁華。配樂也動聽,又大唱懷舊歌曲。電影最令人勾起共同回憶的,就是打字機,浮現了那些年學習打字的片段,片中「得得得」的打字聲音,更是難忘。打字機已老土過時,現在已完全被電腦取代了。

由於是法國電影,演員不太熟悉,男女主角亦不合襯,飾演女主角的Déborah François樣貌清純可人,惹人好感,但是演技不算突出。男主角 Romain Duris毫不英俊,樣子甚至有些像歹角,他扮演浪漫情人,老實說有些倒胃口,不過現實中的他,原來是一名型男,電影官仔骨骨的扮相反而不適合他。與女主角對賽的法國及美國對手角色,十分卡通化,美國對手的樣子更有些乞人憎,頗有醜化美國人之嫌。

《打字夢女神》雖然是懷舊電影,但從打字比賽晉級打到美國,潛意識卻是美法之間的角力,歷史上兩國關係友好,自由女神像更是法國送給美國,慶祝獨立100週年的禮物。而事實上,無論在國力、版圖、經濟,甚至全球影響力,美國都大大超越法國,使法國人不是味兒,留意一下電影尾段,道出了「美國人擅長生意,法國人擅長浪漫」之分別。且看世界打字比賽的國家代表,除了美國及法國選手,還有意大利及南韓選手,電影是否作了些暗示呢?南韓可能與三星手機大熱全球有關。

《打字夢女神》是開心電影,是茶餘飯後一款精緻的法式甜品,就算大家錯過了也不要緊,因為5月30日會在戲院公映。

2013/03/31

感官挑戰的電影 - 《鳥蛇與蜻蜓》

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劇目中,我選了一齣名叫《鳥蛇與蜻蜓》的電影來看,但卻以提早離場來結束。


從節目場刊的文字介紹來看,《鳥蛇與蜻蜓》(Dragonflies with birds and snake)的內容似乎很吸引,至少能引發觀眾思考。場刊介紹這樣說,德國導演沃夫岡列文(Wolfgang Lehmann )「透過紛繁複雜的動物世界,眼前略過牠們靜止、活動、飛翔、遷徙、交配、覓食、傷害、獵獲的千姿百態,引人反思生命的循環反復,一切不外乎生命、性交、死亡。」

《鳥蛇與蜻蜓》不是動物記錄片,蜻蜓、鳥類、蛇類、青蛙、蜘蛛都不是出色的影像,也大大及不上BBC及國家地理頻道的動物片。電影用了大量16mm菲林影像,沒有任何聲音,包括旁述與音樂,僅靠畫面轉換來控制節奏,時而急速,時而緩慢。

然而,我卻看得一頭霧水,更要命的是,導演似乎有虐待狂,考驗觀眾的耐性,電影透過快速剪接、色彩對比的技術,不斷地重複、拼貼、閃爍,以每秒重複閃爍6個畫面來計算,全片61分鐘幾乎閃爍了21,960個畫面,美其名是視覺刺激,實際就是精神虐待。終於,我支撐到40多分鐘,便舉白旗投降,提早離場。

雖然「難頂」,但我還是嘗試看出一些頭緒。導演用如此另類的表現手法,就是想將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帶給觀眾徹底反思。持續閃爍與快速轉換畫面,的確令觀眾不適,有些更出現頭暈作嘔的癥狀,導演就是要帶出這種不安感覺,有雙向式互動,而不是純粹單向式。只不過,我不太接受這類表現手法,總覺導演不守常規,把觀眾當白老鼠,是一齣變態實驗式電影。

各位朋友有興趣接受感官挑戰的話,可點擊以下連結:

2分鐘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guTZMSg8To

5分鐘版本
http://www.imagewolfganglehmann.de/www.imagewolfganglehmann.de/Film_Trailers_and_synopsis.html

2013/03/18

長者踏電單車環島遊的真情記錄 - 《不老騎士》

一人有一個夢想,不同年齡階段都有不同夢想,公公婆婆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原來也有他們的夢想。台中一群平均年齡達81歲的長者,便有一個非凡夢想,就是踏著「綿羊仔」電單車環台一圈,實踐他們「不老騎士」的壯舉。

台灣本土記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便記錄了由台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2007年所發起的「挑戰八十、超越千里」環島電單車長征活動全部過程。17位長者花了13天,踏著電單車,浩浩蕩蕩從台中出發,南下台南、高雄、屏東,再由台東、花蓮北上宜蘭、基隆、台北,最後回到台中,全長1178公里。


追夢,從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但這始終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奇蹟地,全由這班銀髮長者順利圓夢,沿途都得到市民夾道歡呼。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台中公公婆婆身上,完全體現出這種堅持與毅力、永不言敗的精神。他們沒有過人之處,與我們常見的長者一樣,老態龍鐘,體弱多病。他們之中,有2位曾患癌症、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4位需要帶助聽器,幾乎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然而只為了實踐環島遊的小小夢想,他們憑著驚人意志,忍著痛苦,克服自己,排除萬難,完成了他們的「大業」,正如「不老騎士」團長賴伯伯所說:「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

這班長者,年輕時勤力工作供養父母,三十歲後生兒育女後,又得賺錢養家,到了退休,頭髮已花白,才是真正屬於自己一個人,聽起來似乎有些悲哀,卻又是實情。長者勞碌一生,貢獻了他們的青春,成就他們的家庭與社會,值得尊敬。

87歲的賴團長,第一天便因胃潰瘍,被迫中途退出,休養一天後會合戰友,可是二天後疾病惡化,不得不面退出,由台東返回台中診治。賴伯伯未能完成他的壯舉,身為團長,本來帶領16位成員出發,誰料身體不爭氣,他難過得流淚,我們看了也感到婉惜,也敬佩他的責任感。

16位公公婆婆繼續出發,沿途倒也發生不少趣事,其中一位更是險象橫生,他在駕車途中竟然睡著了,摔倒擦傷,幸好只是皮外傷,沒大礙,看得令人揑一把汗。「不老騎士」到達中途站,某兒童樂園免費招待他們,看他們玩小朋友遊戲玩得不亦樂乎,「老頑童」之名原來沒有叫錯。有些事亦令觀眾引俊不禁,長者追夢的同時,仍不忘看股票,時刻追貼大市行情。

每位長者騎士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一位製衣廠老闆何伯伯,即電影宣傳海報上那一位,他將亡妻遺照放在電單車頭,「載著她」同行,償還他這輩子欠太太的承諾,看得令人心酸。

華天灝導演的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嘩眾取寵,或刻意煽情催淚,而是平實地將17位長者騎士的故事,如實記錄,再配上電影式配樂,使平平無奇的記錄片,變得與別不同,既似戲劇,又不是戲劇,好看過由演員做戲的電影。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誠意可嘉,它真正帶出的訊息,就是呼籲我們多些關注、關心、關懷老人家,聆聽他們的心聲與需要,讓他們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2013/03/17

京劇與話劇的混合 - 《慈禧與德齡》

中國國家京劇團來港演出現代京劇《慈禧與德齡》,吸引到觀眾入場,全院滿座。初時還擔心京劇唱腔與節奏拖得很慢,徒增睡意,然而出乎意料,全劇連休息時間雖然共長三小時,絲毫沒有拖泥帶水之感,反而劇味濃郁,堪稱佳作。


現代京劇不同傳統京劇,最大特色只保留了京劇唱腔,沒有京劇妝容與造手,混合了話劇元素,加強了時代感,撇除了守舊感覺,帶來煥然一新的氣象。

《慈禧與德齡》改篇自香港話劇《德齡與慈禧》,由毛俊輝導演、何冀平編劇。劇情講述在外國長大的德齡,突然被慈禧太后詔入宮。不懂宮廷禮儀的德齡,獲慈禧委派擔任傳譯員,與俄國駐華使節夫人溝通。本來這是一場艱鉅任務,加上日俄戰事上,俄國落敗,對晚清政府顯然不利,然而,聰明的德齡卻能在傳譯上,協助滿清政府化解一場危機,因而深得慈禧的寵愛,成為太后身邊的御前女官。

自此之後,德齡經常替慈禧擔當翻譯,譯讀國外報章,使慈禧對西方充滿了好奇。德齡替光緒皇帝惡補英文,又鼓勵他推動維新變法。可惜慈禧思想頑固,不接受光緒的力勸。正值大壽之日,忽接獲情人榮祿的死訊,遺書寫及晚清國勢積弱,受列強欺侮,因此深深明白維新改革之重要性。慈禧省悟,接受新法,可是已到了壽終之時,最後爆發辛亥革命,滿清滅亡。

《慈禧與德齡》的情節,主要來自德齡的自傳,她在宮中見聞,以及與慈禧的忘年賓主關係,都在這齣京劇中論及。但,請勿相信劇中人物就是歷史真實人物,始終經過戲劇包裝,觀眾只能當作故事去看,千萬不要信以為真。在正史之中,慈禧太后專橫跋扈,權傾朝野,但在劇中,她這些缺點略為收斂,強化固執性格。她與外交大臣榮祿的曖昧感情,多見於野史,《慈》劇對他倆的感情處理,只是蜻蜓點水,沒有過份渲染。雖然這段感情戲對全劇似毫不起眼,但卻對劇情發展,尤其是德齡與慈禧的際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試舉兩個例子,榮祿在慈禧寢宮過夜,皇宮太監與宮女噤若寒蟬,乍看不見,偏偏德齡入世未深,無所警覺,反而對慈禧真情透露,鼓勵她與榮祿一起發展,不必理會世俗眼光,慈禧聽後心花怒放,對德齡更是寵愛有加。榮祿在滿清與俄國對歭中,不幸病歿,留給慈禧的遺言中,就鼓勵好推行新法,使固執保守的她終放下包袱,接納改革,可惜為時已晚,沒多久滿清被推翻。

在《慈禧與德齡》中,我看到「德齡生存哲學」,在宮門深似海的紫禁城之中,在慈禧施威之下,宮廷上下都安份守己,不敢行差踏錯,但德齡的出現,恍如炎夏中吹來涼風,帶來活潑青春的新氣象。德齡不是《還珠格格》小燕子那種搗蛋式不依規矩,她在外國生活所習的西洋禮儀,與中國傳統宮廷禮儀釀成衝突,因而使她受到孤立,甚至排斥,可幸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在這事情抱持開明態度,在不影響皇室的情況下,讓她能我行我素,依自己生活方式生活。在今時今日,有時都看到「德齡生存哲學」,一間企業,聘了俗稱「竹昇」的青年人,他們的「鬼仔鬼妹」性格或會與老臣子產生磨擦,或會撞板,但由於他們的直腸直肚的真性情,反而有助企業在管治上的突破,帶來轉變的契機,有利企業發展。

飾演慈禧的袁慧琴,扮相威嚴,出場亮相的一刻極具排場,架勢十足。雖然我不懂京劇唱腔,但還是聽得出她中氣充沛,拉長歌喉,顯出她歌唱技巧的純熟,多次博得全場掌聲。其他演員,包括飾演德齡的周婧在內,也能將角色性格拿捏準確,扮演得維妙維肖。正如前述,戲劇人物不等如歷史真實人物,因此觀眾要放下歷史的認知,以看故事的心態去欣賞便行,故此,對宋小川飾演的光緒皇帝便不會多加批評,為甚麼?因為台上的光緖,精神飽滿,風度翩翩,與我們從正史上認識的光緒不同,真實的光緖容貌瘦削。自心愛珍妃逝後,以及百日維新失敗,他與太后的關係更敵對,《慈》劇在這方面的處理倒也符合歷史實情。

舞台設計精美,燈光調度也打出戲劇效果。台上戲服也很華麗,單是慈禧已換了數套戲服了。每一幕緊接一幕,不會有鬆散之感,據稱為了遷就京劇演唱特色,已將原有話劇大為濃縮,所以整齣劇雖談不上精彩,但一點也不悶人,導演與編劇功不可沒。

有些朋友很抗拒中國戲曲,認為是傳統守舊,其實這是中國文化瑰寶之一,不容失傳,幸好官方民間都有不少有心人大力推動,也不惜工本創新改革,正如今次《慈禧與德齡》,是話劇與京劇結合的新創作,既保留傳統京劇唱腔神韻,也有話劇靈活多變,值得讚許。

2013/03/10

香港的櫻花

櫻花色彩淡雅漂亮,惹人憐愛,每到春天季節,櫻花盛放之時,不少香港人專程到日本賞櫻。

櫻花是日本國花,也是國民的精神象徵,在全國各地廣為種植,正所謂「前人種植,後人乘涼」,今天日本櫻花處處,燦爛茂盛,正是日本大量種植的成果。身處櫻花叢林中,滿天粉櫻,自然成為港人熱門渡假勝地。

本來,櫻花是尋常不過的樹木品種,全因日本營造出櫻花的浪漫,漫天花海,絮花飄落,好比鵝毛細雪,煞是好看,每每吸引到本土國民與境外遊客「朝聖」。近年來,日本周邊地區也開始發掘賞櫻熱點,例如南韓濟州、湖北武漢,給遊客一個僅次於日本的便宜選擇。

櫻花具有旅遊價值,連香港的櫻花也有捧場客,常招來不少「龍友」,拍下迷人美態。你或會問,香港有櫻花嗎?有的,不過與日本漫天櫻海相比,香港櫻花給人孱弱印象,簡直就是蚊髀與牛髀。

其實換個角度看,全靠有心人種植三棵櫻花樹,我們才不用山長水遠到外地賞櫻。今年所見,僅得一棵櫻花樹綻放,粉紅花瓣使勁伸展,花蕊露出頭來,更顯嬌媚。雖然外型疏落,但也為香港畫上櫻花色彩。

請先看照片…






你猜到香港櫻花種在何處嗎?答案是長洲關公忠義亭。

綠化地帶佔全港六成,樹木品種多元化,既有外來移民,也有土生土長。不過,政府甚少刻意種植單一品種來營造花海,我認為,政府不需仿傚人家建設櫻花林,反而可廣植洋紫荊,形成一片花海,成為香港人假日的好去處,也為龍友提供練習機會,婚紗照也不愁香港沒有美景,如此種種,可為香港帶來旅遊效益。

香港的市花,外型優美,婀娜多姿,一點也不下櫻花的美態。所以,洋紫荊樹林是一個不錯的構思,它不只是香港人一個引以為榮的精神寄託之所,更重要的是,凝聚港人力量,強化對香港的歸屬感。

2013/03/08

未夠客觀的《追擊拉登行動》

嘉芙蓮碧格露(Kathryn Bigelow)的《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沒有大明星擔綱,沒有《虎膽龍威》的驚險火爆,亦沒有《叛諜追擊》的故弄玄虛,然而卻吸引不少觀眾入場,可見這名奧斯卡金像女導演的號召力。


眾所周知,拉登是美國911慘劇的主謀,美國政府不惜花十多年時間在全球通緝他,終於在阿富汗找出他的藏身所在,這就是電影的主要劇情。平實而論,《追擊拉登行動》採實況戲劇式拍法,開頭有些沉悶,後來女主角找到關鍵線索之後,戲味才開始濃郁。

全片近2.5小時,佔了相當篇幅以文戲為主,中央情報局女主角近乎孤立無助,唯一要好的女同事慘被恐怖襲擊所害,十年來抽絲剝繭、無止境地苦苦追查首號通緝犯,還跟男上司角力周旋,身心俱疲,真是一件苦差。名不經傳的謝茜嘉謝西婷(Jessica Chastain)演得出色,她一直表現堅強,勇敢果斷,顯出女性獨有的毅力,完全不遜男性。到最後擊斃拉登後,情緒終於崩潰,楚楚可憐。

影片最後是武戲,圍剿拉登的行動沒有刺激槍戰,也沒有過火誇張的處理,可說是相當平淡。影片沒有正面拍攝拉登,只是從側面輕輕帶過,給死者保存一份尊嚴,至少避免刺激伊斯蘭教民族的不滿情緒,電影處理值得一讚。

這宗震撼全球的大新聞,發生不夠兩年,導演火速拍成《追擊拉登行動》,奇在沒有粗糙濫製,反而注重實感,還拍出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例如出擊拉登前的高層會議,眾高官議論紛紛,惟女主角力排眾議,堅持出擊,這一節描述我們無從判斷真確性。全片將三宗轟動全球的炸彈襲擊事故串連起來,絲毫沒有鬆散之感,可見導演是拍攝實感戲劇的能手。

只不過,全片沒有客觀描述美國與敵人之間的矛盾、衝突與角力,只一面表揚美國中情局人員鍥而不捨「為民除害」,在我們看來,相當大美國主義。這種以暴易暴的處理手法,不但無助國際和平,只會增長敵對衝突,嚴重的更會引致大規模戰爭,受苦的始終是人民百姓。

2013/02/11

出道25年的紀念演唱會 - 《Your Favorite Shirley Kwan Suk "E" In Concert 2013》

或許我真的與時代脫節了,已不像以前留意時代曲,因此,每次看十大金曲頒發禮之類的節,幾乎全部歌曲都不識,唯獨是唱起舊曲,我才會找到那些年熟悉的感覺。


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Your Favorite Shirley Kwan Suk "E" In Concert 2013關淑怡演唱會》,讓我們這一代七十後的觀眾,尋回了久違了的青春歲月。那年頭,我們正在求學中,或初出茅蘆,當時的時代曲,就是陪伴我們成長、舒緩壓力的調劑品。因此,關淑怡的金曲,諸如《難得有情人》、《一切也願意》等,就如見到很久沒見面的老朋友一樣,令人期待。

關淑怡是九十年代受歡迎的女歌手之一,她的形象不是周慧敏的玉女型,野性的外表,磁性略帶沙啞的聲線,使她的歌路多元化,風格有時狂野,像她初出道的《叛逆漢子》,同時又能柔情無限,像《難得有情人》,尤其後者,大受歌迷歡迎,也使湯寶如憑此曲參加歌唱比賽而晉身樂壇。

這一夜,甫開場,巨大的球狀燈網從空緩緩降下至舞台,關淑怡從舞台底部升起,在球網中間,大唱同期超級巨星的金曲,包括《李香蘭》、《夢伴》、《拒絕再玩》等,效果雖然不俗,但始終珠玉在前,唱得不夠原唱者動聽。大唱別人的歌,除了對真正的超級巨星致敬之外,也突出關淑怡對那些年流行金曲的Favorite,符合演唱會的主題。

演唱會中段的勁歌熱舞,不同國藉的男性Dancer展示一身健碩的肌肉,大跳勁舞,施展渾身解數,其中鋼管舞表演更是高難度。最令觀眾嘩然的,莫過於一位穿著黑絲襪高跟鞋的「苗條女郎」,原來是一位男性黑人Dancer,一面騷姿弄首,一面在關淑怡身邊挑逗,作出撫摸與三級性愛動作,令觀眾熱血沸騰。

關淑怡出道已25年,就算她久未推出唱片,只要看看紅館內座無虛席的場面,便知道歌迷從未離棄她。關淑怡邀請了C AllStar、草蜢、譚詠麟,分別代表了老中青三代,更見心思。八九十年代是寶麗金的黃金時期,旗下歌手更是粒粒巨星,盛產不少流行一時的金曲,伴著不少人成長,因此,近年來,不少久違了的歌手紛紛開演唱會,讓大家重溫回憶那些年。

最後一提,演唱會加插了歌詞,這是一項「德政」,讓觀眾(尤其不熟她的歌曲)更易投入,顯見主辦單位聽從民意,從善如流,值得一讚。

2013/01/16

別出心裁的功夫片 - 《一代宗師》

當葉問題材的電影拍得濫了的時候,王家衛籌備經年的《一代宗師》終於上畫了,入場前還思量電影被人搶了頭淡湯,新鮮感欠奉,然而這是多餘的,因為王家衛的電影總會有與別不同之處。


故事主要記載佛山詠春高手葉問在四十至五十多歲的事蹟,劇情講述東北八卦掌高手宮寶森,在佛山退位讓賢,要找武林盟主接班人。葉問被推舉接受各派高手挑戰,形意拳、洪拳等武林高手均敵不過他,連宮掌門與他文鬥也落敗,眾望所歸成為盟主,惟宮二小姐,向他單挑,想不到交手後,情根深種。抗戰爆發後,葉問到香港避難,並開設武館收徒。另一邊廂,宮掌門大弟子馬三投靠日軍,被師父趕出師門,懷恨在心竟害死師父。後來二小姐為父報仇成功,卻得了內傷。多年後,宮二小姐與葉問在香港重逢,回首前塵往事,兩人均不勝唏噓。
 
電影採編年體結構,以一段接一段方式將故事演進,每一段都是某一年重要事件,每段事件之間只靠字幕來間場,梁朝偉旁白交代始末,好處是節奏明快,但同時也是缺點,未能一氣呵成,給人匆匆收場之感。你有沒留意到,梁朝偉旁白,沒帶點感情,有種冷眼旁觀、輕描淡寫之感,像在說別人故事?本來這種自述方式沒有不好,奇在連他本人飾演葉問,似一個旁觀者更甚於主角,前半段爭武林盟主部分較可觀,下半段香港開武館部分的戲味不算強,感覺上比較抽離。
 
《一代宗師》是王家衛首套功夫片,梁朝偉、章子怡、張震三人為拍此片而苦練功夫,確是專業可嘉。雖然不是硬橋硬馬真功夫,但他們耍起來似模似樣。此片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拍出了唯美可觀的功夫,開場一段十分凌厲,在滂沱大雨下,梁朝偉以一敵眾,拳腳一橫一豎,敵人或應聲倒下,或凌空拋起,配合動感美學,已有先聲奪人之效,快速讓觀眾對葉問其人有個大概印象。每一串雨滴,慢鏡凝結,猶如串串晶瑩,一快一慢,一動一靜,製造了屏心靜氣的壓迫快感。電影後段張震雨中決戰,以一敵眾亦有相同效果,但梁朝偉一段已率先奪人眼球,張震便失去了驚喜。
 
若說葉偉信的《葉問》是寫實,那麼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便是唯美。的確地,電影每一個畫面構圖,大至動態比武,小至靜態細節,均符合美學原則。每個場景的調度、氣氛的營造,都明顯經過準確計算與量度,難怪電影慢功出細貨,足足拍了近十年。
 
乍看《一代宗師》的名稱,以為只講述葉問生平,但原來電影純粹借葉問來介紹其他「一代宗師」,至少有兩位,分別是八卦掌宮二小姐、八極拳一線天,尤以後者,身份神秘,張震飾演此角,不算突出鮮明,性格帶有暴戾,除了後段雨中決鬥,較為有趣的便是他跟小瀋陽在理髮店討價還價,然而,一線天的故事,跟全片似乎並沒有一脈相承的作用,也沒有任何因果關係,僅得他與章子怡飾演的宮二小姐在火車「沒有對白」的相遇而已。加插張震的幾場戲,既突兀又莫名其妙,不知導演葫蘆裡賣甚麼藥,不由得想起,王家衛前作《阿飛正傳》結尾加插梁朝偉梳頭的一幕,有些無厘頭,卻又吸引觀眾注意。
 
無疑地,《一代宗師》包裝華麗,但在結構鋪排上,凸顯出另一缺點,就是不知重心放在那裡,明明應是梁朝偉為主,拍出來卻是章子怡的戲份佔了很大比重,她為父報仇的一場戲拍得刺激,把殘酷決鬥換上淒美包裝。章子怡的演技沉實穩重,表現好過《臥虎藏龍》,她與梁朝偉的比武十分好看,他倆蜻蜓點水式的感情,更是含蓄得動人。
 
《一代宗師》很認真做足功課,透過梁朝偉口中,介紹了詠春招式的專業名詞,譬如小念頭、尋橋、標指,又例如榜、攤、枕,讓未習過詠春的觀眾,對詠春功夫有初步認識。無論你是否愛看功夫片,肯定的是,王家衛的新作,一新大家耳目。雖然還是造作,但已做得精彩悅目,不會沉悶。

2013/01/05

音樂劇改篇電影 - 《孤星淚》

聖誕節鉅片《孤星淚》(Les Miserables)是近年少有的音樂電影,印象中上一套音樂電影是《媽媽咪呀》(Mamma Mia!),兩者都分別改篇自同名的音樂舞台劇,但《孤星淚》比較特別的是,唱歌佔了全片超過九成,代替對白。《孤星淚》改篇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原著小說《悲慘世界》,揭露出19世紀法國革命時期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的慘況,亦有觸及人性的醜惡,以及正邪之間的分野與矛盾。


《孤星淚》劇情講述冉阿讓(Jean Valjean)因偷麵包而坐了19年監獄,又違犯假釋條例而被警官賈維爾(Javert)窮追不捨。冉阿讓獲修道院主教收留期間,竟賊性未改,偷去院內值錢銀器,卻獲神父寬恕其罪行,令他頓悟寬恕的真諦。八年後,一位女工芳汀(Fantine)在他的工廠被驅逐,致使她淪落為妓女,出賣頭髮、牙齒、身體,為的就是撫養她的女兒柯賽特(Cosette),最後不幸積勞成疾去世。冉阿讓得悉此事,甚為內疚,為了補償錯誤,他決定替她撫養女兒。九年後,養女柯賽特長得亭亭玉立,與英俊富家公子馬瑞斯(Marius)相戀。當時正爆發革命,馬瑞斯與一班志同道合同窗好友反抗,激烈槍戰下全部壯烈犧牲,唯馬瑞斯被冉阿讓救出,倖免於難。冉阿讓一直隱瞞悲慘身世,在馬瑞斯與柯賽特大婚那天,他不辭而別,在修道院孤寂離世,幸馬柯兩人最終趕及送別。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奧斯卡金像導演湯賀柏(Tom Hooper)執導的全新版本《孤星淚》,其實是搬演音樂劇,一幕緊接一幕,平鋪直敘,簡單俐落,沒有故弄玄虛。此片最可觀的是重塑十九世紀的巴黎大都會,到處烏煙瘴氣,環境亂七八糟,時常不見天日,倒也配合主題。另一可觀之處,《Who am I?》、《I dreamed a dream》、《One day more》、《A heart full of love》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等歌,全由演員親自上陣,現場收音即唱,沒有「咪嘴」,縱使歌喉未夠,但仍夠膽唱出來,確是勇氣可嘉。

《孤星淚》透過主人翁冉阿讓的一生,在世道淪落與不公平法律之下,對己對人都要保持寬恕的心。法律面前雖然人人平等,但卻矯枉過正,沒有酌量餘地,在這樣嚴苛制度下,一般人難免會產生憤世嫉俗的不平衡心理。冉阿讓因為飢餓而偷麵包,卻慘判19年監禁的重罰,出獄之後,得到主教的感化,不追究自己偷竊罪行,使他對寬恕有所領悟。後來,一直對冉阿讓窮追不捨的鐵面警官賈維爾,不幸被革命示威的學生俘虜,卻獲冉阿讓不計前嫌,將其釋放。由此可見,寬恕的人生態度改寫了冉阿讓的下半生,也為他帶來溫馨的家庭溫暖。冉阿讓與芳汀的關係,本來只是僱傭關係,他誤聽是非而將她趕走,導致她出賣肉體,她的悲慘完全不下於冉阿讓。他為彌補自己的過失,甘願負起養育柯賽特的責任,這是一種出自內心真誠的憐憫與同情,同時為自己贖罪。

曉治積曼(Hugh Jackman)與安妮夏菲維(Anne Hathaway)分別飾演冉阿讓與芳汀,是全片最突出的演員,他們將悲慘人生演繹得淋漓盡致,更為讚賞的,他們二人放下明星架子,完全投入角色。在開首的一場,曉治的扮相,完全改頭換面,怎也想不到本來英俊的他,變得這麼老態。安妮出賣肉體之後感懷身世,夢想破滅,獨唱《I dreamed a dream》,配合悲傷哀慟的情緒,鏡頭直落,這場戲真的十分出色。據說安妮母親是舞台劇演員,曾演出芳汀一角,安妮得悉電影公司物色芳汀女角,千方百計都要爭取演出,果然不負所託,還獲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至於曉治,曾經是舞台劇演員,他唱歌很專業。

由另一男主角羅素高爾(Russell Crowe)飾演的警官賈維爾,表現不及曉治積曼,他很努力唱歌,可惜聲線沙啞,歌聲不及曉治響亮動聽。賈維爾這角色,在工作上,是盡忠職守的好警察;在態度上,卻是「持正不阿」的死硬派。有數場戲設計頗妙,賈維爾愛在天橋欄杆上行走,卻不會失平衡跌下,顯示了賈維爾這人物的人生態度,就是代表了不講人情的嚴苛法律。法律本來不外乎人情,若不以人為本,法律只會淪為當權者操控人民的手段。賈維爾不慎被俘後,冉阿讓不計前嫌釋放他,反使他感到迷惑起來,他多年來堅持將犯人繩之於法,卻反過來被犯人放走,究竟這是甚麼道理?他接受不到一直以來所秉持的原則被破壞,最終他選擇跳河自盡,下場悲慘。

柯賽特長大後與革命青年馬瑞斯的相戀故事,並不深刻,到喉不到肺。然而雅曼達施菲(Amanda Seyfried)與艾迪烈柏尼(Eddie Redmayne)的演出惹人好感,他們唱歌也很動聽。雅曼達曾在《媽媽咪呀》飾演梅麗史翠普的待嫁女兒,比較起來,兩片角色雖然不同,但觀感上竟然看不出分別,反不及飾演她母親的安妮那麼搶鏡,唯一可喜的是,她保持青春樣貌,歌唱依然優雅動聽。

《孤星淚》是慘情戲,加插海倫娜寶咸卡達(Helena Bonham Carter) 與沙查巴朗高漢(Sacha Baron Cohen)的賊夫妻角色,無疑詼諧生鬼,但卻來得穿兀,看得出這是音樂劇刻意安排的角色,來舒緩全劇的悲慘氣氛。

《孤星淚》比較矚目的是尾段,手握槍械的學生與大炮鎮壓的軍警的對陣,強弱懸殊的雙方,猶如以卵擊石,那場戲很有壓迫感。學生慘烈犧牲,不免令人想起23年前的一場屠殺慘劇,再對照去年一班中學生帶頭發起反對國民教育科的示威抗議,最終迫使政府收回政策,這兩場抗議運動最終下場雖然迥然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示威者的訴求十分清晰,絕非無理取鬧,服務人民的政府,究竟有無「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誠意?相信大家眼睛都是雪亮的。